2013年9月29日

Voigtländer 15mm f/4.5 II操作心得-兼談景深尺

tn_DSCF7885

為什麼要用小光圈手動鏡呢?
單純希望,想對焦的時候,有對到…


街頭攝影是抓住巧合的技術,巧合發生時你只有一次機會。問題是碰到巧合的那一瞬間,相機準備好了嗎?

借用兩張我愛的攝影師Elliott Erwitt的作品
#1
tn_erwitt-1
By Erwitt

#2
tn_erwitt-4
By Erwitt

以上兩張的對焦點都不在畫面正中(假設Erwitt沒有裁),就算是世界最速AF的現代相機,只要來不及設定正確的對焦點,很可能會拍壞。人臉對焦、微笑快門也一樣不行(想想第二張)。

所以需要要預先估焦。估焦很簡單的,請看下例:
tn_DSCF7883

相機拿在手上時,低頭俯視相機,會看到鏡頭上方有一白點。白點前方一排0.5, 0.6, 0.7, 0.8, 1, 1.2, 1.5, 2, 3, ∞字樣,代表鏡頭對焦點與機身底片/sensor的距離,單位為公尺(紅字為英呎),刻在可動的對焦環上。當目標物距離我們一公尺遠時,立刻轉動對焦環讓1對到白點處,鏡頭就對在目標物上惹。

一塊蛋糕~

是嗎?

轉對焦環簡單,難就難在準確估算與目標物的距離。所以我們要利用用光圈控制景深的原理,讓目標物落在景深內。鏡頭白點兩側的數字,就是光圈值,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出現。兩個光圈值所在位置,一左一右各自對到對焦環上的數值刻度,兩個刻度之間,就是景深。有了這個,估個七八成準就得了。

上圖例,對焦對在一公尺。當光圈4.5時,前方0.65m~2.5m之間的物體,都落在景深裡。當光圈5.6時,前方0.6m~3.2m之間的物體落在景深裡。…依此類推~當光圈開到8時,就是0.5m到無限遠都在景深裡。

這就是所謂鏡頭上的景深尺了。

只是,15mm接上E-P1後變成30mm,實際上的景深比這個景深尺標示的還窄一些,所以參考的時候要估的小心一點。像是Olympus 17/1.8這顆鏡頭,把景深尺刻得非常密。這麼窄的景深尺實務上幾乎沒辦法用,我還沒看過誰分享這顆用手動拍照的經驗。在鏡頭發表前Olympus公佈了這個設計,本來超興奮,結果摸到實品後還是軟了。


刻得這麼密這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感光原件的高畫素,一個是小片幅。不過相關原理我看得霧煞煞,或可參考這個連結

補一張Size圖,可以看鏡頭和機身的相對大小,因為我們講的是VM 15/4.5 II嘛。
tn_DSCF7881

還有現在給E-P1常用的鏡頭…
tn_DSCF7852

其實17/2.8這顆kit鏡很少用了,對焦慢又沒有景深尺,真麻煩。以後有機會再分享VM Ultron 28/2。

以下提供三張估焦拍照作例。

tn_P9140257-1

tn_P9140258-1

tn_P9070151-1

最後講講用這顆鏡頭的感想。前文有講,用在底片上時反差有點大,讓人有種很利的感覺,這我不愛。據Ken Rockwell的說法,這是顆全開光圈就可用的鏡頭,解析度從中間到邊角都很出色,變形、色散、抗耀光、暗角都控制得很好,而且組裝品質優良,幾乎沒有缺點,比Leica自己的廣角鏡還厲害。萊粉Steve Huff也測過,結論大致相當,只是不肯承認Leica辦不到。

兩個人都有提到這鏡頭的大優點,便宜。相對於他的品質,以及相對於Leica的高價而言。

我主要是轉到M4/3上用。和用在底片上以及Leica M8, M9的心得有些出入。最大的不同是反差沒那麼大,中心解析力不錯但到邊角就下降得很厲害(可能是因為這樣才有反差變小的錯覺)。由於這顆鏡後玉收得很小片,光線到感光元件上的入射角一定很斜。M4/3不像Leica ditigal M, Fuji X-series那樣在感光元件上裝微透鏡校正斜射光,會這樣不意外吧~

不過由於用來街頭快拍,解析力下降還在可接受的程度,就算了。最重要的是,轉接後30mm的視野剛好街拍,這沒有手動鏡還真的不行。鏡身又小也不重,金屬質感紮實信賴感高。實在是好鏡頭。

對了,最近對焦距離0.5m,光圈又不大,想用來拍食記的就免談了。

補兩張風景的~

tn_P9220280-1

tn_P9200270-1

出發囉...VM 15/4.5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